第一百六十七节 三攻高地未尽功 (第1/2页)
此时此刻,为了夺取旅顺,夺取203高地,日本孤注一掷了。明治天皇又适时向第三军发出敕命,鼓励将士们不惜一切代价攻占旅顺。第三军的主将乃木希典向全军保证,如有必要,他要亲自率领预备队冲锋陷阵。自日俄战争开战后,日本陆军常备师团陆续开赴前线,唯一留在本土的现役师团是由屯田军改编的第七师团,日军统帅部决定将第七师团立刻派往中国东北,投入攻占旅顺的战斗。这样,日本本土只有后备役老兵了。明治天皇作诗感慨道:“男儿意志刚,纷纷踊跃上战场,国事应共当。留下庭院寂无声,可怜孤老耕作忙。”
吴宸轩替他们扫平了西北方面接近203高地的前进阵地,接受了援军的乃木希典孤注一掷的把五万日军都投入了强攻,主攻目标正是俄军防御体系的核心203高地。充当先锋的是3000多名身上斜挎两条白色布带的挺身队,也就是二战中日军常用的肉*弹攻击的前身,不过可惜手榴*弹还没有普及到这些普通日军士兵,这些肉+弹只好委屈的挂着一个麻布包裹的炸药包,靠着导火*索来点燃,在泥浆遍布的战场上瞎火率高的惊人,很多肉*弹反而因此得以保全性命,当然更多的是保留了全尸而已,若是让吴宸轩这奸商知道说不定会当场把武翼新军多余的手榴*弹都在阵地前清仓大甩卖也不一定。在挺身队出征前,乃木希典亲自为他们送行,鼓励他们为天皇捐躯。挺身队趁着夜色,以密集的队形,秘密接近俄军阵地,企图出奇制胜地突破俄军前沿阵地。不过被武翼新军打了个措手不及的俄军可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实际上一直在警惕值班的俄军早已发现了日军的动向。在挺身队接近前沿时,俄军突然打开探照灯,以凶狠的火力迎击敌人。挺身队虽然个个英勇,但已无法再向前推进,接二连三地被打倒。乃木希典又连续组织了几次进攻,但都被准备充分的俄军给打退了。充其量是个步兵中队长水平的乃木中将除了会组织一个又一个步兵大队送死以外,对于龟缩在203高地堑壕和暗堡体系里的俄军没有任何办法。
203高地上本来就筑有一个巨型堡垒和两个棱堡,堡垒四周布满带有利刺的铁丝网。该高地与附近山丘的空隙中也精心筑有几道工事。203高地附近的山丘上也筑有坚固的堡垒群和防御日军进攻的堑壕线。俄军凭借着有利的地形和牢固的工事打退了日军一次又一次的进攻,轻松的把黑色军服的日军给打的血肉横飞,从前沿阵地上溃退的俄军残余也逐渐在虐小怪的经历中重拾信心,俄军的实力进一步增强。
一天一夜的苦战后,乃木脑残的命令日军集中全部力量,以联队为单位不间断的进攻203高地。当时战斗进行得异常激烈,漫山遍野的日本兵向山顶扑去,一轮紧接一轮,没有间隙,双方都已分不清冲击波的批次。山坡上,尽是倒在大炮、机枪、步枪和手榴*弹的火力下的日本兵,数以万计,而更多的人则踏着尸体和伤兵不停歇地冲锋,到处都是血肉横飞,伏尸累累。乃木希典命令炮兵连续不断地炮击俄军工事,甚至不惜伤及正在接近敌人工事的日本兵。《旅顺》一书的作者巴尔特里特是这样描述此时的203高地的:“自从法军攻击波罗底诺大要塞之后,还可能不曾再看见过这样多的死尸,堆在这样一个狭小的空间之内。日本人的死尸十分难看,因为他们的皮肤变成了绿色,显出一种极不自然的样子。没有一具死尸是完整的,在炮弹弹片和破碎枪刀的堆积中,到处夹着零碎的肢体和骷髅。”
经过三天的殊死血战,伤亡了上万日军,打残了两个师团,连一向打仗非常偷奸耍滑的第四师团都伤亡了一个半联队,加上死守322高地的第八联队,第四师团已经剩下一个半联队的兵力了。除了伤亡之外,更让乃木难以接受的是日军第三军从精神状态上已经变得低落异常,甚至在第三天的夜里,因为一个伤兵举枪自尽时没掌握好枪支给误伤了同胞(日军步枪素来奇长无比,步兵想用步枪自杀十分困难,必须用脚趾勾动扳机才行,一旦重心掌握不好,枪口一晃,打不死自己,反而击中其他酱油众的悲剧十分常见),反而被一名看似正常但是已经歇斯底里的曹长用手枪击毙,这个少了一条腿,而且感染严重的伤兵算是求仁得仁了。但是那名曹长却被压断了最后一根弦,竟然毫不犹豫的操着伤兵营区门口的重机枪冲着伤兵营打出一个长点射,为了及时阻止这名疯狂曹长的作恶,几名哨兵立即用步枪击毙了曹长,但是步兵的本能是听到枪声就警戒,这一阵乱枪可算是惹了大祸,本来睡下的日军都被惊醒,生死存亡的心理压力在此刻爆发了。日军居然爆发了营啸,以小队为单位宿营的日军,跟周围的小队开始交火,站出来阻止的军官士官都被乱枪击毙,最后营啸蔓延到炮兵,炮兵们枪支少,可是有大炮啊,面对一群癫狂的只知道杀戮的步兵炮兵也没必要客气了,大炮开兮轰他娘,一时间日军营地里打成一锅粥,已经打的乌龟不认王八。乃木和其他的高级军官险些被波及,不得不仓皇撤退,远离营地才苟且偷生。终于一个脑子里面有点内容物的参谋想出了发射照明弹,吹响集结号的办法,被照明弹和号角惊醒的日军才从营啸中摆脱出来,才算是恢复了平静,但是成百上千的日军稀里糊涂的倒在自己人的枪口甚至刺刀下,不得不说是悲剧的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