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报应(1) (第2/2页)
事发后,于光的家长多次到学校讨要说法,沟通无果后,向新闻媒体通告了此事。一时间,市内多家媒体纷纷跟进,C市电视台新闻频道“C市导报”节目更是连续三天进行跟踪报道。在新闻媒体和公众舆论的压力下,第47中学对魏明军做出了处分决定:撤销班主任职务,扣发当年奖金,取消当年评优资格,并给予行政记过处分。然而,这一切并没有因此而画上句号。事件始末及相关新闻报道被上传至网络后,各种来自网民的侮辱和谩骂铺天盖地而来。随便打开任何一个网络搜索引擎,“魏明军”都是热点词汇,且都与“禽兽教师”、“人渣”这样的词相互关联。甚至有人提出要让魏明军以命抵命,赞同者还为数不少。近一周来,魏明军家中的玻璃数度被砸,他本人更是接到了无数恐吓和辱骂的电话。魏明军自知理亏,因此没有选择报警,而是咬牙承受,指望时间能平复公众的愤怒。然而,他没能等到那一天。
根据凶手的动机为报复这一思路,警方将嫌疑人锁定在于光的家属身上,并依法对于光的父亲于善平进行了传唤。
于善平,男,42岁,C市车辆厂工人。在警方传唤于善平的时候,他正在市47中学门前燃放鞭炮,并在现场打出“天理昭昭,恶有恶报”的横幅。校方劝阻无果后,拨打110报警。附近的派出所出警后,并未强力阻止于善平的违法行为,而是予以口头警告了事。校方表示不满,指斥警方不作为。出警的警员只说了一句话:人之常情,可以理解。
于善平接受传唤后,仍处于情绪激动的状态中,对魏明军被杀一事反复说他是罪有应得。被问及案发当晚的行踪时,于善平称在医院陪伴因过度悲伤而入院治疗的妻子。经查,于善平所言属实。而且,通过对于善平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关系的调查,基本可排除于善平雇凶杀人的可能。至此,于善平的作案嫌疑被排除。
方木也认为凶手不是于善平,从现场的情况来看,凶手是在极其冷静的心态下安排布置了一切。换做于善平,恐怕没有耐心让魏明军慢慢死去,而是恨不得操刀将其大卸八块而后快。此外,如果杨学武的现场重建分析大致符合案件真实情况的话,那么凶手应该是一个心思缜密,处事冷静,具有相当体力、反侦察能力,经济状况较好的人。而这些人格特质,都是于善平不具备的。
这个结论同样是令人生疑的,一个看似与本案的被害人无关的人,怎么会以“报复”为动机杀人呢?
难道,真的有所谓“替天行道”的侠客?
方木发言后,案情分析会陷入一片沉默。不少人抬起头偷偷地瞟着方木,目光中有好奇,也有猜疑。方木清楚,这并不是因为他的分析,而是因为他在案发当天下午向一个即将被送劳教的问题女孩求婚。
廖亚凡当然没有被送劳教,其中既有方木的恳求,也有边平疏通关系的作用。被打伤的陈姓警官虽然勉强同意不再追究,但他对方木和女孩之间的关系显然更加好奇,四处打听廖亚凡的身世。结果,不到半天的时间,整个分局都知道了这件奇闻。
其中当然包括米楠。
在整个案情分析会上,米楠始终低着头,在手中的笔记本上写写画画。方木几次望向她,却没有得到任何回应。被问及足迹勘验的情况时,她只回答现场提取的足迹较模糊,仍需时日加以分析,之后就不再开口了。
散会之后,方木有意留到最后才走,可是一眨眼的工夫,米楠就不见了。方木在会议室门口张望半天,仍不见米楠的踪影,只得悻悻地向门外走去。
他想和米楠说点什么,甚至希望米楠有所追问。可是方木心里也清楚,自己无法解释求婚这样的举动,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无须向米楠解释。
走到停车场,上车,刚要发动,后门却猛然被拉开。方木看看后视镜,米楠把一个鼓鼓囊囊的大手提袋扔在后座上,自己坐在旁边,眼看着窗外,低声说:“开车吧,去你家。”
不知为什么,方木的心里一下子踏实了许多,随之而来的,却是更加强烈的尴尬。
“那……那是什么?”
“衣服。”米楠还是不看方木,只是简单地吐出两个字。
“不是给邢璐的么?”
“先给她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