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牧宣州 第22章 水库与学堂 (第2/2页)
吴文彦得计,便匆匆而去。
————
府县官员下午也先后返城,只有周元基算是顺便回老家,不急于走。
李丛益本来就是趁着这机会带许美兰故地重游,也算是帮她舒缓下心情,便是许乐安也一块儿跟了过来。
但问题是大家并不打算给李丛益泡妞的时间空间。下午,李丛益本来打算就和许美兰出来走走,但结果大家跟闻着味的鲨鱼似的,纷纷跟了过来。
李丛益带着一群人爬上山坡,去看门坑水库的建设场景。远望过去,就能明显地看到几组人分工合作,进展极速。一组人以巨石修筑坝体外墙,另一组人则以小石块修筑坝体内墙,中间有一组人则将石头泥土填塞进去,并两人一组地、一点点的以木桩夯实。当然,除了直接修筑坝体的人员,还有在处理石灰、泥浆的杂工,以及人数最多的采石、运石队伍,甚至还有一组人在水库里挖土——那里原来是一口水田,面临着被水库淹没的命运,而农民舍不得那点黑土,便组织了人员取走黑土。
整个工地上热火朝天,又井然有序。
“建水库益处如此之大,成本又不高昂,为何此前无人去做?”许美兰突然感概问道。
文学博士周元基倒是直言不讳:“建水库固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然则功于谁,又利于谁,才是问题之关键。若是侯知县来做,便如本县人民出本,但这利却给了水眼头或是门坑百姓,那于本县来说,这侯知县到底有没有功,这就不好说了。若是换了周志辉来做,周志辉一定要先把周边可以改水田的旱地全买下来不可——否则他家的田都是上好水田,却是用不着这水库的。”
用于善意,周元基便没拿许氏两位里正说话,不过也是把硬腆着脸凑过来的许和光搞得略显尴尬。
周元基接着道,“我观水眼头水库在两侧水线之上还广种杨柳,此亦是有长眼远光之事。吾亦于此,想到一事。古人云,十人树木、百年树人;听闻国公大人亦在国公府设立了国公府小学,今许周两族,何不借国公大人的大格局、大胸怀、大眼光,便在坑口也设一座小学?”
原来这位老先生是琢磨这事。这事李丛益可不打算再掏钱了,不过拱把火到是可以的。“周老先生所言,确是金玉良言。”
许和光等人无法,便只得喏喏。但周元基早已有打算,当下便定下来小学馆舍,却是要把许氏宗祠稍加改造,再往里占掉许和光的一个偏院两进房子,如此改动量不大,便可作为学堂场所。接下来又是议学田。所谓学田,通常是指该田产所出,其产出专用于鼓励族内子弟教育费用的义田。
这一块矛盾就比较大了,一是学田规模需要多少,二是允不允许其他各村小孩也来上学,三是学田各自怎么分。大家在第一个问题上就有很大分歧,第二个问题上也是摇摆不定,第三个问题就无从谈起。
李丛益一看这样不行,只好提供第三条道路:“不如设立一个专库,不拘现金、田地、房产、公司股份等任意资产,专项用于该学堂,称之为学堂基金。该基金雇专人管理,每季度公示收支情况。如此,若基金不够用,则广为募资;若够用甚至年年有余,则可考虑增加公益用途。”
众人这脑洞一打开,当场便同意设立学堂基金,又请周元基为基金首任理事长。周元基便立即返回坑口村,便欲尽快落实学堂基金和学堂建设事宜。
周元基一走,众人便松了口气,毕竟江国公没什么架子,关键是总想着帮大家挣钱,比周老夫子要和气(生财)的多。
接下来,许和光又提及许氏商铺改制之事,言及将改为许氏商贸,将从原来的百货零售为主转向茶叶的大宗批发,为宣州商贸提供一级和特级茶叶,其他的普通茶叶则由许氏商贸自建批发渠道。这些事,李丛益现下也懒得管细,但管理就这样,别人主动汇报,你不听,别人以为你不重视,下次就不讲了。便也只能耐心听着,不时指点一二。果然,许和光的想法是在歙州及江西信州等茶叶主产地,选一些当地的小茶商,让他们入股许氏商贸在当地的子公司,从而形成排他性竞争。对许和光这举一反三的想法,李丛益也是拍案叫绝。
之后,许和光更表示,自己年岁已高,也难离乡,但小儿子合该开枝散叶,拟命小儿子举家迁往宣城县,以保持与宣州商贸的密切联系,同时更便捷地向国公大人请示汇报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