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牧宣州 第70章 泾县 (第1/2页)
从宁国县,再往旌德、太平县,便没有多少新意。也就点养猪沤肥,因为州府全力推动,还纳入考核,才算有点效果。但米粮不足,便是让李丛益去参观的农户人家,所养黑猪亦是不肥。
从太平县再往泾县,就有水路可通,这路程才算是稍愉快些。
不过到了泾县,李丛益差点儿被气炸了肺。
“什么,你说这水车有害风水?”李丛益被泾县知县董涵一句话给整懵了。
李丛益刚从太平县出发,许乐水就在舒溪上等着了。许乐水的乐水纸业,在唐边山村边,以矿坑水库作为水车动力,以旋转刀片打制木浆,再生产纸张,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不过,这个成功,与当初李丛益安排给他做卫生纸的目标已经是风马牛不相及了。
许乐水生产出来的木浆纸,纸张雪白,质地厚实严密,比之泾县生产的澄心堂纸(宣纸)还要高上一筹。不过,若把毛笔写字作为一种艺术来看,宣纸在墨水浸染方面产生的艺术效果,自然是不可替代的。但李丛益大力推广硬笔写字,乐水纸业出产的纸张,不论从成本上还是质地,无疑是要甩宣纸几十条街的。
许乐水想把第二制浆厂放在宣城,被李丛益否了,让许乐水去泾县。李丛益的本意,是要把泾县打造成纸业重镇。不想许乐水软磨软泡,才从宣钢买回来三座大水车,刚建设好底座,水车组装了个雏形,就被知县董涵给拦了下来。
许乐水也是向江南银行借了贷款,才能这样迅猛扩张。这耽搁一天,就是多付一天利息、少挣一天钱,许乐水急得跳脚,但董涵就是拦着,也没个说法。
“然!”董涵年纪不小,也没有更进一步的心思,便不怎么害怕会惹怒上司。“泾县地贫,然居民安家乐业。所依赖者,唯澄心堂纸而已。澄心堂纸,自有密法,亦赖地方特产,方能创下如此声名,纵是辽国亦知澄心堂纸。”
董涵瞥向许乐水,不紧不慢地道:“乐水纸业,既不用澄心堂纸密法,更以水力机械为助,所产纸张,物美价廉,不过旬月间便已盛行于宣城。下官不才,亦知此纸甚好。只是乐水纸业在这泾县生产此纸,则恐澄心堂纸之声名,再难续昔时之辉煌。”
又再看向李丛益,“下官故有此风水之论。”
李丛益倒是冷静了下来。乐水纸业有江国公的背书,董涵非要拦下来,也是要有莫大的勇气的。
不过董涵所说,也不无道理。因李煜的书房为澄心堂,泾县所产纸张被李煜命名为澄心堂纸。待到南唐灭亡,之后便称宣纸。但董涵却指出一个问题,乐水纸业的木浆纸横空出世,这纸恐怕就要被冠上宣纸的名头了。而乐水纸业如果在泾县也生产,在当世惯以地名区分特色物产的背景下,泾县所产的澄心堂纸又如何定位?
“如此,倒是本公孟浪了。”李丛益脸色缓和了下来,干脆了当的认错。
倒让周边一圈后背发汗的泾县士绅吃了一惊。
董涵有如此认识,难怪近年来澄兴堂纸的产量能够节节提高。董涵是个举人出身,年纪又大,当世官吏考核只重税收,董涵考核也只是年年中等,李丛益倒不意这人也算是有经济之才。
许乐水欲哭无泪,只能再找船把水车搬回宣城,另找地皮建厂。李丛益也无法,只是安慰他会着宣钢派大匠助他研究如何提升刀片制浆的效率和质量,稍作补偿。
给了江国公一个下马威,这便也够了,董涵便也不再拿腔作势,只是带李丛益和高景同看落实州府工作情形。主要就是看水库。
“下官起初也就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建水库,如今想来,这山区就该广建水库,一则梯田规模大增,二则旱涝保收,三则水力舂米比之人力,实是省时省力。”董涵指着眼前的水库道,“三座水库抢在梅雨季前完工,但仍未储满水,但也于当下旱季有大益。下官只恨当时没有下狠心,一口气多建几座。如今也只能亡羊补牢。计划到年底前,分批再建十座水库。下官若还能在泾县再干三年,便计划建造超过百座水库。”
高景同嘶了一声。有李丛益在,倒不好说什么。心想杜正初若听到这话,八成要给泾县加派。
不过百余水库这个数量级也是稀松平常。放在后世,南方一个地级市,没有几千个小水库,都不好意思和别人打招呼。而像泾县当前造的这类水库,可能都未必能被列在“小水库”里,左右也就比口大池塘要大上点儿。
“一年三十余座水库,县府财政可有压力?”李丛益问道。
“州府杜大人推行增值税,下官便依猫画虎,所幸泾县各家商户,还算是支持州县工作,这便新增一块收入。不过,最主要的还是依靠募捐,凡周边士绅,助力修水库的,下官均命工匠在水库刻石立碑,记其名于其上。”说着,便领众人到水库外底,果见有嵌在库底的数块石头上,刻有文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