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圈地之祸?我霍光这是在造福大汉 (第1/2页)
从漠南回来后,霍光便与自己那七百骠骑分开,让副校尉林耀青,带着这些骠骑进入南大营休整。
至于霍光本人,自然是准备先回长安城里。
一个多月没见自己那小侄子,还有点想念呢!
“膻儿会不会喊仲父了啊?咳咳,应该还不行,太小了。”霍光骑着大黑马,心中胡乱想着。
很快。
骑着大黑马的霍光,来到了长安城门下。
像往常一样,下马,准备牵着大黑走入长安城内。
然而。
霍光却没有想到,这次守城的官吏和走卒们围了过来,拦住了他。
霍光很纳闷,这些官兵把自己拦住干什么?
“你们这是干什么?是马不让进城,还是要收钱?”霍光疑惑地看着这些人。
为首的城门官却是问道:“你是博陆侯霍光吧?”
“啊,咋了?”
听到对方准确的报出自己的名字。
霍光更是好奇了。
既然知道自己是博陆侯,那么,自己的背景,他们肯定也是了解的。
兄长是冠军侯霍去病,现职骠骑将军大司马。
舅舅是长平侯卫青,现职大将军大司马。
这份背景。
除了皇亲国戚外?
霍光在长安城内,谁碰到他,不得客客气气的!
可城门官的态度,怎么感觉有点冲呢?
自己又不像那李广,天晚了,关城门了才回来。这大下午的,没道理不给进城啊!
正在霍光想着这些问题的时候。
那城门官对霍光略微抱拳,却丝毫不带感情地说道:“得罪了,博陆侯,朝廷发下话来,说看到博陆侯入城,直接抓起来。”
话落。
城门官便一挥手,那些走卒们便一拥而上,将霍光扣押住。
突如其来的一幕。
可算是把霍光弄懵逼了。
自己就去了趟漠南,将那匈奴大单于伊稚斜给放了。回来后,这城门官怎么就把自己当犯人一样抓起来了?
难不成陛下变卦了?
不想放伊稚斜?
那你早说啊,早说我不就不放了!
霍光百思不得其解,直接被这城门官指挥着走卒小吏,关押入当初住过的诏狱。
当霍光被押送进诏狱牢房中后,霍光还看向那些官吏们喊道:“喂,喂,你们到底为什么抓我?本侯犯啥事了?”
可惜。
狱卒们也不管霍光的呼喊,将他关押进牢房后,就无情的走开了。
霍光看着这诏狱大牢,无奈的叹了一口气,自语道:“得,二进宫了。”
空旷的牢房里。
回响着霍光的话语声。
回响的声音还没落下,在霍光对面,隔着一条走廊的牢房中,忽然传来老者的轻哼声。
“哼。”
诏狱里犯人不多。
大部分犯人要么处死,要么拉到像是黄门署那种地方做脏活累活去了。
所以霍光能清晰的听见老者的哼声。
抬头瞄了一眼对面的老头,他惊讶的发现,这个发出轻哼声的老者,竟然是朝廷上地位极高的百官之首。
——丞相李蔡!
丞相怎么也被关押进这牢房了?
霍光很好奇!
朝廷上到底出了啥事,自己一回来就被抓,连丞相都在牢房里?
莫不是政变了?
这个想法,仅仅是想了一下,霍光就在脑海中给它否决了。
政变?
呵呵!
怎么可能呢!
从古至今所有的朝代中,汉武帝对于整个王朝的统治与掌控能力,可以说是数一数二的存在。
他就是老了,不能动了,躺在床上下不了地,眼睛一闭可能就死过去了。
但只要还有一口气在!
身为皇储的太子刘据去造反,都不可能成功。
这就是汉武帝对汉朝的掌控力。
想到这里,霍光开始在心底嘀咕起来,自语道:“如果不是政变,那么能将丞相给打入牢房的,只可能是政斗了。”
“舅舅卫青和兄长霍去病,他们两个将军,应该不太像和李蔡政治斗争的样子。”
“估计是御史大夫张公奏劾了丞相。”
“可他娘的怎么把我也给抓进来了?真是奇了怪了!”
霍光想着这些,脸色逐渐难看起来。
这御史大夫张汤,难不成连自己一把告了?
没理由啊!
会不会是这丞相李蔡,他倒楣,故意把自己给拉下来垫背?
若真是这样!
难不成自己有把柄落在他手上?
可他有自己的把柄在手,以自己与李家的糟糕关系,对方早就应该整自己了。
不可能等到落难才想着坑害自己一把!
想不通所以然来。
霍光最终也只能叹了一口气,说道:“罢了罢了,船到桥头自然直,兄长和舅舅,应该会捞我的!”
虽然霍光与丞相李蔡两人的牢房就隔着一条通道。
但二人关系并不好。
所以没有聊任何话语,天黑了,长夜漫漫,霍光却无意睡眠。等到第二天睡意来时,狱卒们却进来,要将他带出去。
同样的。
连着一起要带出去的,还有丞相李蔡。
见到这一幕。
霍光更加确定,自己是被席卷到御史大夫张汤与丞相的斗争中来了。
带出了牢房后。
霍光和李蔡双双被狱卒们押到羽林军那里,一番交接后,又由宫里的侍郎们接受,送入未央宫中。
此时,正是外朝朝会。
三公九卿们都在殿上,霍光与丞相被压了上来,让百官纷纷对他二人看了过来。
“罪臣李蔡(臣霍光)拜见陛下!”
二人同时向高位之上的汉武帝的行君臣之礼。
汉武帝懒得看李蔡一眼,只是对霍光问道:“博陆侯,朕问你,丞相李蔡说你以公谋私,在长安城外圈了那些土地全部私用,是真的么?”
以公谋私?
全部私用?
搞半天,是因为这事!
不是。
关键这事,汉武帝刘彻自己不清楚的么?
自己这权力,还是找他要的啊,不然自己哪敢圈地建房。
想到这里。
霍光淡淡说道:“陛下,您是清楚我的,臣之所以圈地,是为了建造房屋供我大汉朝百姓居住。”
“两年前,臣还是议郎的时候,陛下问过臣关于百姓冬天御寒问题。”
“这新建的房屋,就在臣的御寒计策之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